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,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,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
近日,CCTV4《记住乡愁》介绍了中国最大的祠堂群落——无锡惠山祠堂群,认真挖掘了一个个“慎终追远,崇祖尚德”的故事。
祠堂,作为中国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,被视为中国人心灵的家园,灵魂的归属地。它是传统社会人伦道德、家族凝聚、社会安定的基石。虽历经千年,直到今天,仍在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。
《记住乡愁》为何选择惠山老街?
去年10月26日,《记住乡愁》第五季之惠山老街在无锡开机,从惠山老街的建筑特色、民风民俗、历史名人、文化独特性等几方面入手,由央视主持人柴璐采访代表性祠堂的宗亲,串起祠堂往事。
《记住乡愁》为何选择记住惠山老街?央视编导赵奕琳透露,在无锡开拍前,他们曾到小娄巷、荡口古镇等地踩点,但最终还是定在了惠山古镇,因为惠山老街富含历史文化,这里有全国体量最大的古祠堂群,是天下人的精神家园,承载了天下人的乡愁。
在惠山历史文化街区(惠山老街),聚集着108座祠堂80个姓氏的祖先,别看老街不大,东起古华山路,北连通惠西路,这里有范仲淹、顾宪成、周敦颐……这里有钱氏家族祠堂、过氏家族祠堂……它的祠堂故事能从千年前的东晋末年说起。
华孝子祠
华孝子祠是老街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祠堂,祠中祀奉的是东晋时期无锡人华宝。据载,华宝幼年丧母,父亲华泰于在他8岁那年戍守长安,临行前告诉年华宝,待自己卫戍期满回乡便为儿子行成人礼、娶亲。然而多年过去了,华泰始终没有回家。华宝恪守与父亲的约定,直至70多岁仍未戴冠成亲,以大孝闻名于世。齐高帝特赐“孝子”匾额,后世帝王又为他在故居之上修建祠堂。
二泉书院
二泉书院,现在是无锡邵氏的家族祠堂,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明正德年间,邵氏先祖邵宝,任督察员右副都御史。当时宦官刘瑾独揽朝政,邵宝对此深恶痛绝,辞官回到家乡办起了这间二泉书院,教导学生“道德至上 功名次之”。鼎盛时期,书院有弟子数百人。在书院内有一座的家祠。邵宝过世80多年后,顾宪成与几位书生一起将邵宝尊为“发轫者”,恢复北宋文人杨时的东林书院,并写下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”这一绝对。一时间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议论国事的中心。顾宪成过世之后,后人遵照他的遗愿,在二泉书院内建造一座家祠,以传承弟子的身份,常伴先生邵宝左右。
钱王祠
如果你对吴王钱镠并不熟悉,那对钱玄同、钱穆、钱钟书……想必并不陌生,他们都出自这个家族——无锡钱氏,而这祠堂里有着这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。如果说一个家族出了一位人才,还可能是偶然与巧合。但一个家族人才辈出,就一定和这个家族的历史过往和家风祖训有着密切的关系。钱氏家训中有着:“子孙虽愚,诗书须读”和“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,言行恰当无愧于圣贤。利在一身勿谋也,利在天下者必谋之”的训诫。钱氏家族祭祀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,就是后辈在祖先面前认真诵读家训,正是通过这种方式,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抱负,内化为每一个后人的行为准则。正是对先祖家训家规的重视,过去的一百多年间,无锡钱氏家族一共走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,如今依旧人才辈出。
……
《记住乡愁》节目组,还在这里拍摄了过老太为父改族谱、德不孤,必有邻。为了与先贤相伴,明清时期的惠山老街上出现了鳞次栉比的家祠。当一个个家族会聚起一座城市、一个国家文化的底蕴给它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!现代人之所以仍在用心守护祠堂,不仅是寻求一种归属感,更是在寻找自身立世的道德基石,进而在前行路上不断鞭策自己,看清未来。
从人类刀耕火种,到原始蒙昧,再到文明灿烂,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,人寿苦短,又能何为?以先贤为榜样,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!
值得一提的是,《记住乡愁》海外版已通过国家地理频道的《华彩中国》栏目面向全球观众播出,希望唤起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一抹乡愁,从而凝聚起亿万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,同时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再开一扇窗。
在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关键期,惠山古镇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走上国际传播渠道,势必为申遗加分。(来源:无锡旅游官微)